第37章 朕何时说这是朱允炆写的了?

 朱怀
    朱元璋回到奉天殿。

    回殿时已至傍晚,面对桌上堆积如山的奏折及那封关于册封朱怀的奏疏,他陷入沉思。

    “陈洪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向外喊了一声,陈洪随即步入殿内。

    “今天都有谁来过?”

    陈洪恭敬地禀告:“早些时候,太孙拿着一碗面条来找皇上,没见到您,便留下奏疏离开了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轻轻应了一声。

    然后命令道:“你去把户部侍郎傅友文、吏部尚书詹徽、工部尚书沈溍召来觐见。”

    “遵命。”

    洪武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间,户部尚书职位空缺,由侍郎傅友文暂领其职。

    此时内阁制度尚未完全建立,朱元璋的直属权力机构以六部为主。

    至于司礼监,则更为遥远,朱元璋厌恶太监,极度厌恶,现今的太监大多是不识字且毫无实权的。

    不久,三位部堂高官来到殿前。

    “微臣参见皇上,皇上万岁万万岁!”

    朱元璋摆手道:“别说那些虚头巴脑的,儿子都走了,咱就直说,你们听着,提点意见,看看这些办法行不行。”

    三位大臣交换了一下眼神,深知朱元璋越是这般洒脱,其心情反而越是畅快。

    “淮北遭遇洪水侵袭,流离失所的百姓难以计数,众多流浪者蜂拥至应天府。”

    “苏州地区修复新安江工程,你们工部急需大量劳役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率先果断地抛出了问题,一贯秉持着对下属直言不讳的作风。

    紧接着,他将朱怀曾向他提及的建议整理成册,其中包含了对关中及江南地区的应对策略,并加以自己的补充和完善,一套全面的方案由此产生。

    “你们拿去看看,这就是应对措施。”

    户部侍郎傅友文迅速接过,三位臣子共同审阅起来。

    方案中包括开放海洋贸易以刺激经济、修缮河堤、设立功绩碑等一系列针对河道治理的办法,以及利用流民力量修建城墙、以工代赈的安置对策。

    看过之后,三人脸色均有所变化。

    每一条措施都精准地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,充分考虑了实施的可行性与防范措施。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

    傅友文看向朱元璋,犹豫不决。

    朱元璋回应:“尽管直言。”

    傅友文思索一会儿,说道:“臣认为,设立功绩碑激励百姓参与治河,以流民充作劳力修筑城墙乃至整治河砂,这些策略确实抓住了要点,值得采纳。”

    “然而,关于开海通商这一点,恐怕会引起祸端,臣以为此举实为不妥。”

    原来,国朝之所以严禁开海通商,一方面是为了防止陈友谅、方国珍等势力对东南沿海的干扰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诸如日本等国趁机捣乱。

    朱元璋眉头微皱,这一微妙的表情变化,被吏部尚书詹徽敏锐地捕捉到。

    詹徽笑言:“启禀皇上,据臣所见,这份奏疏并非傅大人所说的弊端大于利益。”

    “相反,臣认为短期的开海通商不仅不会引发事端,反而能够激发百姓投身河砂建设之中,同时也能为东南地区的百姓创造额外收益。”

    “只要我们令清吏司严格监管,就不至于出现大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颔首赞同。

    傅友文吃了一惊,瞥了一眼詹徽,暗想这老狐狸真会察言观色!

    这奏疏究竟是何人所写,竟能让这些朝廷栋梁给出如此高的评价,显然这位作者是个难得的人才。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