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9章 壮压西川四十州
薛涛韦皋
十里桃花入烟云
杜牧激动难抑,从此后天涯海角皆将这几幅红笺带在身边,穷困潦倒时亦不舍得售卖一幅。直到遇到一生挚友李商隐,才拿出来送了李商隐两幅。
李商隐有诗云:“浣花笺纸桃花色,好好题诗咏玉钩。”可知对薛涛笺喜爱之情。
但这都是后话。当日薛涛送走了杜牧,不一时又接到碧桃送来的一封拜贴,这次前来拜访的竟是新任西川节度使李德裕。
薛涛不愿再参与政事,便以疲惫为借口婉辞了李德裕的拜望。
本以为堂堂节度使,吃了闭门羹后再不会过来自讨无趣,谁知第二天上午,李德裕不但再次来到吟诗楼外,且令碧桃传话,若是薛校书今天仍然身子不适,他可以明日再来。
薛涛知这一见推托不得,只得命碧桃打开大门,将李德裕迎了进来。
李德裕此时正当壮年,身材高大,气宇轩昂,望去很有几分当权者的凛凛威仪。但他见了薛涛却十分客气有礼,好像薛涛不是他治下的子民,而是他的先辈尊师一般。
薛涛有感于李德裕的态度,与他聊了许久蜀地民情及历任川主治蜀得失。
李德裕大赞薛涛见识,欲聘薛涛重入幕府为校书,协助自己治理西川。
薛涛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李德裕的请求,道是自己“病体虚弱、有心无力”。
李德裕不便相强,只得退而求其次,请薛涛答应,自己治蜀中若有疑难处,许自己随时过来请教。
薛涛不好再行拒绝,略略谦虚了几句后便答应了李德裕的请求。
此后,李德裕时不时带着公文到吟诗楼向薛涛请教政务。薛涛言出如山,既答应了他,纵使心有不愿,亦一一为其详加指点。
南诏入侵后,西川百业凋敝、民不聊生。李德裕在薛涛的建议下,先减赋税、轻徭役,而后着手整顿边防、加强军备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后,西川民生终于有所恢复。
薛涛相信了李德裕是一个如同传闻中一样德才兼备的官员,凝结在心中的冰霜终于渐渐化去,时常与他烹茶论政、诗词唱和。
李德裕为加强战备、激励士气,在成都南三四百里处建起一座高楼,取名筹边楼。
筹边楼建成后,李德裕邀请薛涛一起前往观瞻,并为其题诗。
薛涛欣然应允。
深秋时节,薛涛缓步登上筹边楼,但见苍山如黛,风景如画,视野尽头,依稀是邻国的土地。
想起被俘的大唐子民,想起多灾多难的西川,澎湃的热血涌上心头。她随手拿起李德裕早已准备好的笔墨,在楼上挥毫写道:
平临云鸟八窗秋,
壮压西川四十州。
诸将莫贪羌族马,
最高层处见边头。
这首意蕴深远、壮气入云的诗,同筹边楼的名字一起传了千秋万代。
李德裕当即命人将薛涛这首诗刻在楼中,以此激励众将士吸取前番教训,莫要贪图异族物资供给,致使美好河山与家国百姓被异族铁蹄践踏。
筹边楼归来后,薛涛或许是路上感染了风寒,差点儿躺在床上一病不起。幸赖碧桃和下人悉心照料,方慢慢痊愈。
太和五年八月,被调任为武昌军节度使的元稹卒于任所。消息传至成都,薛涛心中略觉伤感。想他才华横溢、为官忠正,却飘泊宦海,大半生郁郁不得志,更背负了辜负佳人的罪名,不由叫人一声叹息。
世传元稹与刘采春情投意合、两心相悦,哪知当年元稹调离浙东之时,却并未将刘采春带在身边。后刘采春投河自杀,世人皆责元稹负情薄幸,薛涛虽不信元稹绝情如斯,却也无从代他分辩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