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章 渔歌亮号2
老五云燕
最后一个寻宝人
谭巧手笑道:“呵呵,倒不是什么机密,那小子比较沉稳,话不会说透,你要想学回来我让他教你,你的方法是渔歌引诱,肩海金关石花网捕捞?这方法我们试过,到时候那灵兽出水化烟,还是无迹可寻。”
我说道:“不,你们的老办法我会加上新的流程,我带来一个南方的女孩,她唱歌不错,而且我觉着女声的吟唱更能和这种水生动物相性匹配,您说说传说吧。”
谭巧手说道:“这和行动也有关联么?”
我摆手道:“没关联我就是单纯的想听。”
谭巧手点了点头,说道:“那我就简单说说,权当咱爷俩聊天”。
俗话说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,长岛一带自古就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,出海捕鱼成为当地百姓的主要谋生方式,人与海洋和谐共存,在当地衍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渔业文化。
前文书提到,这里的帆船因为忌讳帆字叫风船,长岛渔号源于砣矶岛,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。
早在清末和民国时期,砣矶岛上的大风船多达数百艘,系风帆时代的庞大船队,这种以风为动力的大型木船一般大约由18个人操作,为集中号令、便于指挥,长岛渔号作为风帆时代海上生产的一种“渔令”应运而生。
长岛渔号是渔民长期从事海上劳动创造的歌,是风帆时代海洋文化苑中的一朵珍卉。长岛渔号无任何乐器伴奏,其号词简单、语调粗犷,号声豪放、坚定、有力,是团结一心的劳动之歌,是向困难和灾难宣战的豪言壮语。
民国年间,这砣矶岛后口村有只“大瓜篓”在烟台港抛锚,适逢有只天津的“大改翘”也在码头,这瓜改翘皆是船只代号,改翘正要掌篷出海,时值雨后,篷绠湿涩,船上十多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也没有把篷掌起来。
砣矶岛上有个“号头”,绰号“小鬼奶奶”,他即刻带领伙计靠了上去,一阵“掌篷号”,硬是把沉重的篷帆叫了起来,在港的各地渔民无不钦佩、争相学唱……
我听到这就问了:“小鬼奶奶?这名字有意思,这号子有多少曲目?号头顾名思义就是领唱么?”
谭巧手说道:“没错,至于曲目,《摇橹号》《拔网号》高亢急促,《起锚号》《竖桅号》《掌篷号》铿锵有力,而《发财号》《捞鱼号》平稳抒情、柔中带刚。可惜的是我只是听过,并不会唱,你也知道我大多干后勤工作,不过我兄弟们会,但是他们也已经去世,现下只有那些老村民会原汁原味的号子,谭万里也是会些皮毛,现在闯海很少用风船了,唉,这能让八股绳拧到一起的号子现下是用不上喽。”
我说道:“还是原汁原味的好,您给我介绍个老号头,别让谭老板教了,回来味道不正,这海咱也白闯。”
谭巧手道:“后口孙家的鱼号是唱的最响亮的,我可以把他们家人请来教你们,不过来得及么?要学这么多曲目怕是时间不够。”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