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9章 39
甜夏
我在末世靠搞基建重启家园
这其中,贡献最为卓越的是美国的另一位科学家——史坦利·布鲁希纳(Stanley Prusiner)。
布鲁希纳出生于1942年,1968年拿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。毕业后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(UCSF)实习了一段时间,他感受到神经生物学在未来大有可为,于是留下来从事生化、神经和病毒的研究工作。
1972年,布鲁希纳收治了一位患有克雅氏病的女性患者——这是他第一次与“神秘病原”碰面。这种诡异的病原体让布鲁希纳感到十分惊讶,他决心揭开这种病原体的真实面目,去破译它的分子结构。
布鲁希纳用2年时间研读了所有他能找到的相关文献,并于1974年建立实验室,准备从羊瘙痒症入手研究“神秘病原”。然而,这类病原的研究十分棘手,技术门槛高,试验周期冗长,且要消耗巨额经费。
这些困难没有阻挡布鲁希纳的研究热情,他开始设计实验分离病原。
以往的很多观点认为“神秘病原”属于某种病毒,布鲁希纳一开始也预测这些病原是一种微型病毒。根据常识,所有病毒都含有DNA或RNA这样的核酸成分,然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检测,布鲁希纳始终没能从这些病原样本里发现核酸,取而代之的是蛋白质!
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推测,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假设:这些“神秘病原”不是病毒,而是一类具有病毒特性的蛋白质,并将其命名为“朊病毒”(prion,又可译为“朊粒”)。
1982年,布鲁希纳首次将他的初步研究成果公之于众,“朊病毒”的大名赫然出现在人们的眼前。
这篇具有颠覆意义的论文,推翻了之前“神秘病原”属于病毒的假说,甚至挑战了当时早已深入人心的分子生物学“中心法则”(指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为:DNA→RNA→蛋白质,蛋白质不能自我复制)。论文一经发表,就掀起轩然大波,不仅引来很多业内科学家的强烈反对,还遭到一些媒体的抨击。
布鲁希纳没有因为这些质疑和批评声而退缩,在家人和同事们的支持下,他短暂休整后就继续投入到研究当中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