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要把淮西权贵,连根拔起!
我献吞天毒计,老朱劝说我善良!
恐龙吃萝卜
副将在一旁试图劝阻,他深知在应天府内私自杀人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,急忙提醒道:“蓝将军,此举万万不可!一旦在应天府内动手,不仅会引起朝廷的震怒,也会损害我们淮西兄弟的名誉。”
蓝玉却勃然大怒,一把推开副将,厉声喝道:“我蓝玉的刀剑之下,自有我蓝玉的规矩,谁也不能束缚我!我为大明立下多少汗马功劳,怎会怕一个小小的国子监博士?”
说完,他一脚踢翻挡在面前的凳子,趾高气扬地上马,身后跟着气势汹汹的十三太保,径直奔向国子监。
路过副将时,蓝玉及其义子们纷纷投去轻蔑的一瞥,啐了一口,显然对副将的劝阻极为不满,更显出他们对文官集团的鄙视与愤怒。
学堂内,烛光摇曳,沈飞站在讲台上,正以激昂的语调向皇子们阐明治国之道。
他的话题触及到了敏感的淮西勋贵问题,直言不讳地指出:“开国之初,元勋们自然是功不可没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部分勋贵们却沉溺于权力与富贵,忘记了创业初期的艰辛,成为了一个特权阶层,不仅剥削下级,还榨取百姓。
长此以往,必将导致民心离散,国家根基动摇。”
太子朱标听罢,若有所思,他起身向沈飞发问:“沈飞博士,那么,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,让国家能够长治久安,国祚绵延呢?”
这个问题,不仅代表着朱标个人的思考,也反映了在座其他皇子们的共同疑惑。
沈飞并未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巧妙地反问:“太子殿下,为何历朝历代,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持续统治超过三百年?根源就在于开国元勋的特权固化为世袭制度,形成了难以撼动的利益集团。
这种制度,使得一代代的子孙后代无需付出努力就能享有特权,久而久之,国家的活力被消耗,国力日益衰退,最终走向倾覆。”
沈飞的每一句话,都像是精准的箭矢,直指要害,引发了在座皇子们的震撼与深思。
他们开始意识到,淮西勋贵的问题,特别是以徐达、蓝玉为代表的权贵群体,实际上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一大隐患。
此时,学堂外围墙之后,朱元璋悄然站立,他那苍老而深邃的目光紧紧盯着沈飞。
他能感知到沈飞言语中的力量,那是一种敢于揭露现实、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与胆识,这让朱元璋内心为之震动,同时也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沈飞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,他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深深触动了太子和在座的皇子们。
他坚信,通过这种方式,徐达、蓝玉等淮西勋贵的好日子,早晚会有尽头。
太子朱标心潮澎湃,他认真地问沈飞:“那么,沈飞博士,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隐患呢?”
沈飞的回答掷地有声,带着冷酷而又坚定的意味:“很简单,要么在他们活着的时候,以法律裁决,不姑息任何违法乱纪的行为;要么,改革现有的世袭制度,一切功勋,都必须凭借个人的努力和才能去争取。
即便是开国的勋爵,一旦触犯法律,也应依法惩处,无论是杀戮还是流放,都不能有任何例外。”
沈飞的言论,如同洪钟大吕,响彻在整个学堂,也深深地震撼了躲在屏风后面的朱元璋。
朱元璋在围墙外,心情沉重地望着学堂的方向,心中五味杂陈。
他深知徐达、蓝玉这些淮西老将们在大明建国初期立下了汗马功劳,但现在他们的行为和特权却成为国家安定的潜在威胁。
朱元璋在心中暗自盘算:“标儿是否能镇得住他们?未来的子孙是否能够驾驭住这些勋贵的后人?”
他深知现在贸然处置并无充足的理由,反而可能打草惊蛇,带来更大的隐患。
正当他陷入沉思之际,朱元璋唤来了身边的锦衣卫指挥使毛骧,试探性地询问:“毛骧,你觉得沈飞今日所言如何?”
毛骧听得此问,顿时惊恐万分,汗水瞬间打湿了衣衫,心脏砰砰直跳,结结巴巴地不知如何作答。
朱元璋见状,苦笑一声,摇头道:“罢了,问你也是白问,咱自己琢磨吧。”
朱元璋内心深处对沈飞的言论产生了共鸣,他决定采纳沈飞的部分意见,着手调整淮西勋贵的问题,同时也要防备可能出现的隐患。
就在此时,学堂外传来一阵喧嚣,蓝玉率领着十三太保,策马疾驰而来,声势浩大,街巷为之震动。
“闪开闪开!拦路者杀无赦!”
蓝玉的喝声震耳欲聋,十三太保紧随其后,高喊着“闪开”,场面混乱不堪,吓得街道上的鸡犬四处逃窜,行人纷纷躲避。
朱元璋在得到“蓝玉率领十三太保,带刀往学堂而来!”
的通报后,怒不可遏:“混账!这蓝玉居然敢在光天化日之下,在应天府胡作非为,简直无法无天!”
他下定决心,立即前往学堂,亲手解决蓝玉的问题。
朱元璋毫不犹豫地起身离开,毛骧与其他锦衣卫成员紧随其后,形成一道隐形的保护屏障。
与此同时,学堂内的锦衣卫接到命令,悄然撤离,暗中跟随朱元璋,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。
蓝玉一行人继续在街道上横冲直撞,激起一片恐慌。
朱元璋在前往学堂的路上,内心权衡着如何妥善处理当前的局面。
虽然他对沈飞的“吞天毒计”非常感兴趣,但眼下,解决蓝玉的问题更为紧迫。
在熙熙攘攘的狭窄街道上,各类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,络绎不绝的行人穿梭其中,热闹非凡。
突然间,一队铁骑犹如狂风般席卷而来,战马嘶鸣,蹄声如雷,瞬间打破了街市的宁静和谐。
商贩的摊位被马蹄踏翻,彩绳编织的装饰品横飞四溅,新鲜蔬菜的叶子飘散空中,精致的布料瞬间沾染泥土,混乱的场面让人触目惊心。
蓝玉,这位淮西悍将,身姿矫健地骑在骏马上,带领着他那群勇猛的十三太保,犹如一群游龙般在人群中肆意闯荡。
他的脸上挂着得意之色,享受着身为特权阶级所带来的无拘无束,甚至带着几分戏谑,轻蔑地瞥向那些因恐惧而仓皇逃窜的行人。
他口中还念叨着:“看看你们这群浙东鼠辈,何时见过这般阵仗,还不赶紧趴在地上颤抖!”
此刻,皇宫之中,朱元璋正站在窗前,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。
他严厉的目光注视着街道上发生的这一切,心中回想起自己曾经颁布的严令——城内禁止策马疾行,扰民滋事者严惩不贷。
毛骧,作为忠诚的锦衣卫指挥使,早已察觉到朱元璋的怒气,他迅速拔出佩刀,整装待发,厉声朝那狂妄的十三太保喝道:“尔等竟敢如此放肆,还不速速退下!”
然而,面对毛骧的威严警告,十三太保毫不示弱,各个手握锋利兵刃,傲慢地站立原地,丝毫没有退缩之意。
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,朱元璋亲自走出了皇宫,雷霆般的质问响彻云霄:“蓝玉!你这是要造反不成?还是打算弑君弑父?”
蓝玉闻此一喝,如同晴天霹雳,刹那间魂飞魄散,冷汗直流。
他慌忙跃下马背,扑倒在朱元璋脚下,连声辩解:“臣不敢!臣万万不敢有此逆心!”
此时,蓝玉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与自责,心跳如同擂鼓一般剧烈,除了自己耳边的呼吸声和心跳声,周围的一切都仿佛变得模糊不清。
尽管朱元璋已亲临现场,十三太保仍然无视命令,个个神情坚决,固守原地。
蓝玉见状,心头火起,转过身对着那群桀骜不驯的手下怒斥道:“你们还不给我退下!还不快给皇上磕头谢罪!”
面对这一幕,朱元璋忍无可忍,再次发出洪钟般的暴喝,命令十三太保立即退去。
然而,这帮顽固不化的家伙仍旧纹丝不动,似乎并未因皇上的威严而有所收敛。
直至蓝玉下达指令,十三太保才纷纷收起武器,恭敬地施礼致歉。
朱元璋面色如冰,此刻怒意滔滔,心中已然萌生杀机。
一旦帝王震怒,往往伴随着的是无情的清洗。
朱元璋面容深沉似深渊,无需言语便散发出凛然威势。
围观的群众也被这股压抑的气息震慑,一个个屏息凝神,缄口不言。
一股凛冽的肃杀气息在空间中悄然蔓延。
蓝玉心头一阵悸动,连忙为自己辩解:“皇上,这些都是孩儿结义的兄弟,他们习惯了生死相搏的日子。”
“我曾告诉他们,一切行动都要遵循我的指令。”
“皇上明鉴,在战场之上,唯有严格服从军令的将领,方能克敌制胜。”
“我所取得的每一场胜利,无不依赖他们的浴血奋战。”
朱元璋听后嘴角勾勒出一丝冰冷的笑意,语带讥讽地说:“蓝玉啊,你倒是有眼光,招揽了一群‘出众’的义子!”
蓝玉误以为朱元璋是在表扬他,殊不知,此刻十三太保乃至他自己,已经被列入了必杀的黑名单。
在朱元璋眼中,仅凭个人命令就能左右的将领,不过是行走的死尸。
尽管他对蓝玉等人痛恨至极,但由于北疆尚未安定,这批能征善战的将士仍有其利用价值。
正如俗语所说,猎物未尽,弓箭不可入囊。
若是战前斩杀重将,必定会动摇军心,带来严重后果。
无论是出于情感还是理智考量,朱元璋都不会在此刻动手除掉蓝玉及其十三位义子。
于是,朱元璋决定暂时按捺住内心的愤怒,邀请蓝玉前往徐达处。
“随朕走一趟,去看一看我们大明的柱石们,在大军即将出征之际究竟在做些什么!”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