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 不听我言,必吃大亏!

    第5章 不听我言,必吃大亏!(1/2)

    沈飞摇头惋惜,心想:“不知徐达是否听进了我的建议,若不然,即使他才能出众,此役恐怕也将遭遇巨大磨难。”

    历史昭示,徐达曾因此遭受重创,正如土木堡战役一般,几乎断送了大明王朝的命运,否则关外的敌军也不会轻易侵入中原,欺凌汉族人民。

    此时,丫鬟走来告知:“太子殿下他们已经到了。”

    时光流转,又到了教学的日子,沈飞觉得这些皇子们总体上尚可接受,至少比起自负的徐达要谦逊得多。

    徐达过分自信,其实许多成就背后不乏侥幸成分,此次更是过于自负。

    倘若有悖于沈飞的谏言,必定落得个惨痛失败。

    学堂里,朱标挺拔站立,面带微笑,这位大明太子不论何时都展现着温文尔雅的气质,确实适合做一个守护江山的君主,毕竟除开国皇帝需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,后续的皇帝只需确保国家太平,推动经济发展即可。

    其他年幼的皇子们站立姿态各异,大多还沉浸在童趣之中,向往着嬉戏玩闹的生活。

    沈飞缓步走到众人面前,朱标礼貌地拱手致意:“博士!”

    朱棣也向前一步,同样称呼:“博士!”

    经过连日聆听沈飞的教诲,朱标越发觉察到眼前之人实为旷世奇才,若用此人治理国家,相信很快能让国家繁荣昌盛。

    朱标许诺:“数日后,若博士确有卓越才华,愿纳为师,引入东宫担任少师之职。”

    沈飞轻轻点头,环视眼前的学子们,然后从容开讲:“今日我要给你们讲述的主题,是如何成为一名贤明的君主。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旁边的朱棣立刻眼前一亮,显露出对沈飞所言的浓厚兴趣。

    朱标含笑颌首,回应道:“敬请先生指教!”

    沈飞面色平静,自语道:“古代圣君,均以尧舜禹为典范。”

    “今日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禹帝的事迹。”

    “各位可知何谓圣君之德?”

    沈飞微阖双目,审视着在场众人。

    朱棣按捺不住,发言道:“圣君者,乃是以个人修养治理国家,追求天下太平,创立宏伟基业,使百姓安宁富庶。”

    而在另一侧的墙壁之外,正隐身倾听的朱元璋听到朱棣的回答后,眼睛一亮,心中暗赞:“没想到这孩子竟能阐述出这般见解!”

    他对朱棣的评价略有提升,尽管平时顽皮,但显然也是一个勤勉好学的皇子。

    对于沈飞所说的圣君之道,朱元璋也同样充满好奇。

    只见沈飞向前踱步,缓缓启齿:“此类说法只是表面文章,真正的圣君,实质在于掌握公信力与生死大权,攀登权力巅峰。”

    “不论是山间的匪寇,还是江边的悍贼,若时势造英雄,也可能登上皇位。”

    “比如禹帝,凭借卓越的治水技艺,获得各部落拥戴,被推举为天下共主,当时有一部落表示异议,却被禹帝果断镇压。”

    “圣君之德,在于全面掌控公信力和权力!”

    “其余种种,皆为空洞说辞。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朱标等人顿时陷入沉思。

    藏在墙后的朱元璋听闻此言,也颇感震惊,对此观点颇为认同。

    他曾带领的义军名义上虽正义凛然,实则行为举止类似匪盗。

    当他完全掌握了义军的最高权力后,本打算沿江掠夺,却不料竟登上了皇位,一路走来让他倍感奇妙。

    朝廷之上,他说一不二,这就是绝对权力的体现。

    朱元璋对沈飞的观点深表赞同。

    沈飞瞥了一眼眼前的皇子们,追问:“诸位是否理解此理?”

    朱标茫然摇头,眼神中流露出困惑之色。

    沈飞见状,不禁轻叹一声,意识到他们可能一时难以接受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他决定不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,转而更换话题。

    沈飞转向朱标,问道:“日前让你去向徐达献策,他是否听取了意见?”

    此刻,不仅朱标抬眼关注,隐藏在墙外的朱元璋也竖起了耳朵,此事同样令他极为关切。

    当面对沈飞的询问,朱标表情苦涩,无奈回答:“我去徐叔府邸之时,他对我提出的计策嗤之以鼻,我也不便再坚持劝说。”

    沈飞闻此情况,不禁发出一声叹息,这意味着此次北伐可能面临巨大危机。

    徐达的傲慢自大恐怕会导致严重后果。

    沈飞深知自己已竭尽所能,接下来的结果取决于徐达自身的抉择。

    朱标低头哀叹,徐叔的固执个性,不是他这样一个晚辈能够轻易说服的。

    此刻,庭院内的氛围渐渐沉重下来。

    而在墙外偷听的朱元璋,听到朱标的回应时,内心陡然一惊,脸上布满了震撼的表情,僵立在那里。

    他没想到徐达竟会无视自己的指令,表面上虽答应得好好的,私下却另有举动。

    刹那间,朱元璋的眼神收缩,体内弥漫出一股寒冽的杀意。

    学堂之外,朱元璋满脸忧虑,根据沈飞之前的分析,徐达此次出征极有可能遭遇惨败。

    倘若徐达采纳了沈飞的策略,也许局势尚有转机。

    然而,眼下徐达并未听从任何建议,这让朱元璋不禁担忧万分。

    他试图自我安慰:“不可能,不可能,徐达久经沙场,从未有过败绩!”

    “即便沈飞的策略再精妙,徐达或许也有自己的战术规划。”

    “战场形势瞬息万变,怎能预先判断一切!”

    “但愿徐达此行能够凯旋而归!”

    与此同时,在学堂内,沈飞正向朱标等人详解对付草原部落的狠辣计策。

    “纵观历史,中原与草原部落的较量,虽各有胜负,但却始终未能彻底消灭对方。”

    “你们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?”

    朱标思考片刻后答道:“先生,这是因为双方各自优势明显,攻打草原时,若部落退回,因其地域广阔、人口分散,想要持久作战,难度极大。

    因此,双方通常会选择签订盟约,互相通商往来……”

    当朱标解释完毕,沈飞神情愤慨地反驳:“没错!在我眼里,这就如同养虎为患!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朱标等人皆露出了疑惑的神色,甚至在墙外偷听的朱元璋也不由自主地靠近了一些。

    尽管他认为朱标的解答合理且符合历史常态,这种做法确实是维持和平的一种方式,历朝历代基本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然而,他也认识到,的确存在养虎为患的问题。

    不过,若真要投入全国之力,永久平定草原祸患,只怕耗尽国力也无法达成,届时整个帝国将会面临空前的危机,实属弊大于利之举。

    然而,朱元璋从沈飞的言辞中捕捉到了另一层深意。

    “莫非……他已有对策?”

    怀揣着这份好奇,朱元璋聚精会神地倾听。

    学堂内,沈飞接着激昂陈词:“实际上,消除此患并非难事,绝不应姑息养奸!”

    “互通商贸固然暂时有益,但非长远之计!”

    “若欲彻底根除此忧,只有一种途径可行!”

    “即在草原建立等级制度!”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