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先进经验
楼间风雨
少年听雨阁楼上
八二年夏,一对父子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,身上的盘缠大都买了这趟船票,剩下的也只够二人生活半年不到。时年十七岁的志彬还不知道,异乡生活将会面临多少风雨。
那是一种破釜沉舟的气魄,正如客家有一个词汇,单人旁加上一个悬崖的崖,读作‘挨’,写作‘亻厓’,意思指代‘我’。这正是客家文化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是万千客家人对于自己和族群的一种超脱认知。唯有不计后路,方能立于山巅。
从码头上给人打工到五人小公司成立,用了整整三年。当然他也没能料到,父亲的公司真能赶上新加坡经济腾飞的鼎盛时期,以至于成为了一家全国都能排得上名号的庞大集团。
如今林志彬拿到手的,虽不到两成股份,但用亿万身家来形容却也不为过。这不仅是父子俩在海外打拼二十年的积累,更是准备为林家子孙立下的千秋之业。
但父亲走后,志彬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索,这些东西对自己来说究竟重要吗。苦苦挣扎良久,外加回想起父亲的临终遗言后,志彬才下了很大决心,转让股权并彻底辞去职务回乡,把公司一切交给堂姐打理。从某种角度来讲,志彬是个异类的客家人,他积累够了财富,想的却是回到那片魂牵梦绕的地方,在外面如何家大业大,都不及把下半生用来拥抱那片故土。
其实志彬想过很多次,回国之后要拿这么一大笔钱做些什么。
做慈善和公益事业当然也在考虑范围里,不过这都是完成立足的后话,一开始他肯定还是打算先好好做一个投资项目,或者像父亲一样,从零开始创办公司。哪怕是选择一个未曾涉及过的行业,只要能稳下心来做下去,肯定会有所收获并逐渐开辟出一条自己的为商道路。
只不过谁都没料到,志彬回乡之后的第一笔钱,居然就是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创办公益基金会这种毫无回报的事情上。这当然也算是为家乡建设做了不小贡献,但常人估计都不太能理解,毕竟回国之后立刻做公益的人虽然不少,但人家都是去做那种民众和政府双方面反响都很大、能立刻捞回不少政治资本,并为今后自家公司投标做铺垫的项目…
可能志彬自己也觉得,这个决断有些匆忙,甚至是显得唐突。但他和父亲一样,是个从不会轻易后悔的人,以至于三伯他们劝志彬三思,都被委婉回绝了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