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 全面申遗
楼间风雨
少年听雨阁楼上
当初在得知张教授等人到访时,志彬本想找个机会让调研组去自家振福楼瞧瞧,毕竟他一开始只是因为担忧林家老屋的情况,想了很多办法也找过很多人,最终在汪华等人的感染下,这份热情才慢慢转变成对整个客家群体文化衰落的关心。
如果自家土楼能有机会入选世遗,志彬肯定是不惜任何代价,也要替林家列祖列宗完成这样一个壮举。不过在去过一次承启楼后,见识了那样壮观的楼群也只剩下外强中干的表象,又听闻江家和林家那种如出一辙的命运,志彬还是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他心里最清楚不过,振福楼的情况相比之下实在太差了,不仅住户只剩下不到十人,这么长时间以来也没怎么经过修缮,就算真把张教授它们叫去也只会连连摇头。
最近几天志彬也没怎么再去厂里,不仅缺席了一些决策性会议,甚至连重要客户会见这些事,都交给了手下和合作伙伴去做。他每天就像个跟屁虫,不管张老走去哪里,他就跟在后面一路看着,自己也很少发言,更多是听听调研组的内部讨论。
在调研组原本的计划里,张教授打算让团队成员抵达后独自行动,以尽可能高效的方式在本地进行撒网式调查。但在当地文保单位的劝告下,张老自己也很快否决了这个方案。
一方面,组员们确实听不懂客家话,在和一些老人交流的时候肯定完全抓瞎。上次出行寻访承启楼之所以顺利,也是全靠高头镇的一大堆随行人员陪同,在镇长的帮助下大家才能勉强沟通。而另一方面,组员集体行动就能随时列出问题进行讨论,这样的效率虽然比不上撒网式调研,但要比每天结束后再统一归类的方式更容易激发想法。
一开始志彬还以为这种专业性的讨论会很无聊,但不到两三天,他又很快否决了这种固有印象。因为志彬听得出来,组员们的交谈并不止于技术探讨,不是单纯在商量具体的修复方案,而是从客家人的文化根源上,从本地人这种家族抱团式的生活方式角度出发,尝试寻找一种能让土楼千百年继续坚固下去的办法,而不仅仅是为了申遗去临时修复。
不过随着调研组和当地村民接触愈加密切,原来的难题没得到解决,张教授却又发现了一系列更让人揪心的情况:那就是本土文化日渐衰微。当老人逐渐被丢弃在土楼里孤立成岛,很多前往城市的后辈们就不再惦念那些传统的生活习惯,甚至连一些礼节都几乎要被年轻群体遗忘了。比起土楼的崩坏,这种精神上的缺失更不容易被察觉,又更加触及核心。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它们的状况甚至比土楼更加堪忧,毕竟土楼只要投入足够人力物力,还能用各种方法修缮,但这些东西一旦消弭,就很难再重现世间了。
就在大家都为这种现状发愁苦恼时,志彬听着听着,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点想法。他是个做实事的人,很多时候提出的建议往往一针见血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