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章 记忆的模样

 楼间风雨
    第32章 记忆的模样(1/2)

        初秋时分,翻修后的承启楼与金色稻田交相辉映,完工仪式在今早举行,为了精简环节尽早开放入住,张云升只准备了很简短的一段讲稿。

    饶是农忙时节,承启楼外依旧围起了一大圈村民,除开一些住在附近的妇孺老人,其中也不乏扛着锄头路过看热闹的。

    一个多月来,调研小组临时变成了施工队,无论是名牌大学高才生,抑或是某某研究院的精英骨干,这段时间大家都放下头衔,脚踏实地为了还原楼里的一砖一瓦而努力着。

    即便志文多次提出可以征用他们建司的工人师傅,但提议最终还是被张老婉拒了,他亲自带着众人一起从双手劳动做起,把土楼修复做得像文物保护一样细致。而整个过程中大家也通过实践摸索出不少经验,并整理成一套完整记录,留待以后给更大范围内的楼群修复做样本。这次修复与衍香楼不同的是,成本确实被压缩到很低,工时短得大大超出预估,最终的修复效果也算让张老点了头,可以用圆满成功来形容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之前让民工就近安置的利民项目计划书也如约修改,住建局方面听取了江茂勤的意见,决定以部分补助的方式替代原本过于保姆化的全额垫付,而补助也不会直接打到户主账面上,而是集中管理起来用作日后周期维护再调取。经过这番方案优化,衍香楼的江老爷子表示非常满意,也终于肯喜笑颜开迎来楼里几十年来的首批新住户。

    原本江茂勤还以为修改意见提交上去之后,具体执行时会遇到很大阻力,没想到当时周波听到这个建议,就敏锐洞察到江老爷子的真正用意,立刻拍板让这几项修改顺利通过。毕竟他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基层官员,也深知每一道政令背后的运行逻辑,如果一项决策显得过分全面,甚至全程包办,而又忽略了民众的自发力量,那它执行起来通常都是机械而臃肿。一个本该是温暖服务大众的工程,确实不应该如此死板。

    当初周波还愁着用什么方式去宣传这个项目,找人写了一大堆策划案,还提前联系了本地报社,结果项目实施后不到两个礼拜,就已经有人员陆陆续续搬进衍香楼。刚开始时民工们也不确定靠不靠谱,如此优惠的政策会不会带有什么强制性协议,结果在第一批入住者尝到甜头后,消息自然一传十,十传百,到最后直接住满了整栋楼…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